2012—2016年中国发生内涝的城市分别是184、234、127、154和183座。2017年全国共出现43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共造成全国6951.2万人次受灾,67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909.9亿元。2018年对中国来说更是个“水患之年”,从5月份开始中国各地就频繁遭受大大小小的暴雨洪涝灾害,8月份山东寿光和广东惠州暴雨洪涝更是城市之殇。综上可见,中国暴雨内涝愈演愈烈,形势不容乐观。城市暴雨内涝已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是“大城市病”的综合体现。
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的《做好2020年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扎实推进城市易涝区段整治,补齐短板;要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及时掌握雨情、涝情、水情;及时准确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引导公众主动应对”等要求。
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1〕11号)指出“建立完善城市感知协同信息平台,整合各部门防洪排涝管理相关信息,在排水设施关键节点、易涝积水点布设必要的智能化感知终端设备,满足日常管理、运行调度、灾情预判、预警预报、防汛调度、应急抢险等功能需要”。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在鼓励和提倡利用信息化手段监管预报城市内涝信息。有效的监测及预测城市内涝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体现。
本方案中,主要针对地下车库、地下室、低洼处、下穿隧道、下沉式道路等积水易涝点,进行水位预警监测。数据实时采集,上报,和防洪排涝中心实现联动,确保城市正常运转。
系统总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系统总体结构图
系统主要由易涝点水位监测站、通信网络和监测云平台等组成。通信组网采用NB-IoT、Internet等混合组网方式,通过通信组网专线实现监测点现数据上传,监测数据在监测平台或责任人手机APP实时查看,预警信息及时推送,泵站联动排涝等功能。
整套系统可实现以下5大功能:
1、 动态监测
监测道路低洼处、下穿式立交桥和隧道等易涝点水位、雨量等数据,并通过LORa/NB-lot等无线网络传输方式将数据实时传送至城市内涝监测预警控制中心及相关监管平台。
2、 泵站联调
立交桥、隧道积水监测点可与相关排水泵站实现联动,根据积水水位自动控制排水泵组的启停。
3、 智能通行控制。
可依托现有拦车杆、自动路桩,结合现有水位数据,自动控制拦车杆下落,路桩升起,确保人员车辆无法进入积水区域。
4、 系统数据存储。
系统软件具备地图展示、数据存储、数据查询、数据统计、曲线分析等功能,为后期城市发展、改造提供数据支撑。
5、 预警信息推送。
水位过高、设备异常时系统自动报警,自动向责任人手机短信、app发送预警信息。依托现有运营商平台实现短信群发,提醒民众危险道路点,及时避让绕行。

现场安装效果图
方案优势:
采用电容+压力双传感器工作模式。通过电容式传感器测量数据校准绝压水位计数据,确保压力水位计测量数据精准。绝压式压力传感器,无需外接导气管,减少了安装难度及运维工作。通过电容式传感器校准压力传感器数据,确保了数据测量的准确性。整体设备体积小,便于安装。数据可实时采集上传,确保对易涝点的实时监控。
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工况选择合适的监测产品。非接触式的超声波、雷达水位计产品,需要考虑立杆,协调各部门等问题。接触式产品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压力式水位计小型、精准化,外加其他传感器的数据校核,可最终实现数据精准测量。综合考虑设备的安装维护、数据的准确性、后期的维护性等一些列成本,内涝监测一体机是相对更好的选择。

平台端界面展示